
岳阳湘阴有什么学校招聘,为什么有人说左宗棠近妖?
左宗棠年轻的时候屡试不中,四十多岁才出仕为官,可谓大器晚成,不过这不代表他能力不行。
古人云“大智近妖”,左宗棠的智慧,以及他取得的成就,都可以证明这一点,而他力排众议收复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新疆,以及痛击法军之事,尤其值得说道。
01,屡试不中,大器晚成。
左宗棠181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,父亲左观澜是著名的诗人,虽然官做得不大,但在文坛名气非常大,被时人称道。
左宗棠年轻时聪慧好学,十六岁的时候应长沙府试,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,成为一名童生,后来他再接再厉,并在二十岁的时候考中举人,可谓青年才俊。
不过,在随后六年时间里,左宗棠三次参加会试都落榜,这让他十分郁闷,于是不再参加会试,转而潜心求学,还在两江总督陶澍家中担任家庭教师,前后长达八年之久。
在陶家任职期间,左宗棠一方面广泛阅读陶家藏书,从而增长了知识积累;另一方面他也很关心天下大事,而且见解独到,比如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后,他就意识到建造新式战船和火炮的重要性。
1848年,胡林翼向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推荐左宗棠,但左宗棠因事未能赴任,两年后林则徐路过长沙,两人相约于湘江舟上,进行了深入交谈,林则徐称赞左宗棠“绝世奇才”。
尽管林则徐对左宗棠评价这么高,但左宗棠也有自己的心病,那就是屡试不中,要知道那时候科举才是出仕的正途,靠给人当幕僚而入仕,仕途将会受到极大限制,左宗棠一度感到十分颓废,尤其当时他已经三十八岁了。
带着这份惆怅,左宗棠在老家居住了很久,期间除了读书写字,救济乡里之外,就是与各界名流交流学问了,这让他极大增长了学识。
1852年,太平军围攻长沙,为了保卫家园,左宗棠这才勉强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,成为其幕僚,随后他运筹帷幄,在抵抗太平军的过程中屡献奇策,开始崭露头角。
后来,湘军将领骆秉章接替湖南巡抚,左宗棠又当了六年时间幕僚,在他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下,骆秉章成功保全了长沙。
1856年,在湘军首领曾国藩的推荐下,左宗棠被朝廷授予兵部郎中之职,两年后又在骆秉章的推荐下,朝廷给他加四品卿衔,但这些都只是虚职。
虽然左宗棠不过是骆秉章的一个幕僚,但他名气非常大,很多达官显贵都说“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,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”,可见左宗棠的贡献有多大。
由于在对抗天平天国的过程中表现出色,左宗棠受到了咸丰帝的极大关注,但着也让他遭受了许多人的嫉妒,比如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就曾构陷他,要不是胡林翼、郭嵩焘等人相助,他早就性命不保了。
左宗棠命运的转机,出现在1860年,这一年太平军攻克江南大营,左宗棠以四品候补堂官衔,跟随曾国藩襄办军务,他组织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,号为“楚军”,在江西与安徽一带与太平军作战,因表现优异,于第二年被曾国藩推荐为浙江巡抚。
如果不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,左宗棠很难以一个举人的身份成为封疆大吏,但命运就是这么让人难以揣摩,他被迫弃文从武,反而找到了一个步入官场的蹊径,不过浙江巡抚还不是终点,他未来还将有更大的发展。
1862年,左宗棠分别与法军和英军组成了常捷军、常安军,收复了绍兴和金华,因此升任闽浙总督,1864年他又收复了杭州,又被朝廷加太子少保衔,赐黄马褂。
后来,左宗棠收复浙江全境,并率军入江西、福建阻击太军平,因功被封为二等恪靖伯。
至此,天平天国运动被完全镇压,左宗棠也功成名就,成为主政一方的大员,但他认为这不是他最想要的,因为他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。
1866年,左宗棠上书朝廷,要在福建成立福州船政局,并设立船政学堂,建造新式战船并培养海军人才,得到了同治帝的准许。
可以说,左宗棠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,他看到了清朝军事上的软肋,因此提前布局,只不过还没等他施展拳脚,朝廷就派他去西北平乱,这无奈之下只得举荐沈葆桢为总理船政大臣,代替完成未尽事宜。
1866年到1874年,左宗棠在陕甘地区镇压捻军起义和回民起义,虽然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战争,但都取得了最终胜利。
期间,左宗棠转任陕甘总督,并升任一品衔的东阁大学士,正式进入权力中枢,他还在兰州设立了甘肃机器制造局,制造新式武器装备,也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。
不过,不管左宗棠在哪儿,他都是非常关心船政事务的,比如当时有人提出停止制造轮船,因为花费太大,还可能因为技术不成熟而没有结果,左宗棠就予以严厉驳斥,说“借不如雇,雇不如买,买不如自造”,可见他对于掌握核心有着很深刻的认识。
但就这一点开看,说左宗棠近妖,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,他有放眼看世界的眼光,也有付诸行动的勇气,当时像他这样的人还是很少的。
02,力排众议,收复新疆。
当初,左宗棠平定捻军的时候,同为钦差大臣的李鸿章处处掣肘他,导致他只能对捻军围而不剿,捻军最终窜入河南、直隶一带,京城因此告急,这让慈禧太后大怒,差点就撤了他与李鸿章的职。
后来,左宗棠顶住压力,一举消灭了捻军,但与李鸿章的恩怨也就此结下,而就在他平定回民叛乱之后,他与李鸿章的纷争再起。
事情是这样的,正当朝廷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、回民叛乱之时,新疆各地豪强纷纷反叛,建立了各种割据政权,浩罕汗国首领阿古柏在英国则支持下攻入新疆,占领了大片领土。
无独有偶,沙俄见新疆局势混乱,于是出兵占领伊犁,而在此之前沙俄已经迫使清廷割让了大片领土了,但依然感到不满足,继续对新疆发起侵略活动。
可以说,新疆是前有狼后有虎,眼看清朝在新疆的地盘越来越小,统治力越来越弱了,左宗棠为此感到十分担忧。
1871年,日本侵占琉球,不久后又对台湾发起了进攻,由于清朝军事压力太大,于是派遣李鸿章与日本签订条约,不但将日本入侵说成是“保民义举”,还主动赔偿日本五十万两白银军费。
李鸿章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他认为清朝海军建设实在太落后,根本打不赢日本,所以只能花钱消灾。
但是,日本也是被西方列强欺负的对象,却反过来欺负清朝这个老大哥,这让很多大臣面子上挂不住,于是上书年轻的光绪帝,光绪帝极其重视,开始讨论海防问题,海防塞防争论因此爆发。
当时,很多大臣认为,以清朝的国力,必须在海防和塞防二者之间做出抉择,其中海防的声音特别大,以李鸿章作为代表。
李鸿章认为,新疆是满蛮荒之地,当初乾隆帝收复新疆,也不过时徒增军费罢了,因此放弃新疆不会伤国家元气;但是,海防就不一样了,如果不加强沿海防御,从而抵御西方列强进攻,就可能会亡国。
新疆不复,于肢体之元气无伤;海疆不防,则腹心之大患愈棘。
因此,李鸿章主张,应该暂停塞防,以节省军费用于塞防,得到了醇亲王奕譞等人的支持。
但是,对于李鸿章的主张,左宗棠并不认可,他说新疆牛羊遍地,瓜果累累,金银矿产资源更是丰富,这哪里是赤野千里,简直是沃野千里啊;并且,新疆如果不保,那么蒙古就不保了,蒙古若丢失了,那京城可就危险了,要知道英俄可都在觊觎新疆,不收复新疆,清朝将永无宁日!
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,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。……若新疆不固,则蒙部不安,匪特陕、甘、山西各边时虞侵轶,防不胜防,即直北关山,亦将无晏眠之日
左宗棠的观点,得到了丁宝桢、吴元炳等人的额赞同,他们都认为沙俄是心头大患,必须加强塞防。
其实,海防塞防是同等重要的,之所以要为此争论,说到底还是没银子,没银子就没武器没兵丁,因此只能在塞防海防中二选一。
左宗棠虽然支持塞防,但他不是否定海防,他只是不认可放弃塞防,他给朝廷上的《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》中指出:东则海防,西则塞防,二者并重,他还提出,塞防的经费不能挪给海防,必须马上出兵收复新疆。
最终,左宗棠海塞并重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,朝廷就下令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兵收复新疆。
但是,狡猾的慈禧太后不愿意从国库拿太多钱,只给了左宗棠五百万两白银(国库出二百万,各省筹措三百万),这当然是远远不够的,他认为至少需要二千五百万两才够。
不仅如此,兵力和粮饷也是大问题,但左宗棠并没有因此退缩,他知道只要解决钱的问题,其它问题就好说了,于是他把好朋友胡雪岩找来了。
当初,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军的时候,胡雪岩就帮着解决粮饷问题了,胡雪岩也因此成为红顶商人,富甲一方。
在胡雪岩的帮助下,左宗棠从上海等人的西方银行前后借款数次,一共借走了1875万两白银,还从华商那里借来了八百余万两白银,从而解决了钱的问题。
比较有意思的是,当时西方各国尤其是英国银行竟然借给胡雪岩大量白银,左宗棠拿着这些白银收复新疆,其实损害的恰恰是英国乃至其他欧洲列强的利益,用敌人的钱来打敌人,这是最让人解气的一件事。
有人可能要问了,列强明知道左宗棠借钱打自己,为何还要借?
其实,这正是左宗棠的高明之处,他当初对胡雪岩说,用更高的利息找列强借钱,列请肯定会借,因为列强们都是为了利益才来中国的。
果不其然,列强银行只看到了眼前利益,于是纷纷借钱给胡雪岩,更何况胡雪岩还拿自己的家产作抵押,列强们就更没理由不借了。
其实,这些列强银行压根不相信左宗棠能收复新疆,所以才愿意借钱给他的,当时甚至连朝廷也不太相信,但他和胡雪岩对此深信不疑。
在筹措到钱之后,左宗棠又花了两年时间收购粮食、打造军械,他请了很多有名的专家和工匠,打造或改良了很多洋枪洋炮,而且非常有针对性,比如阿古柏军队以英国枪支居多,他就让人制造了大量螺丝炮和劈山炮,以及广东无壳抬枪。
在这个过程中,左宗棠又坑了沙俄一把,他找到沙俄商人索斯诺夫斯基,从沙俄以高价购买了大量粮食,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,沙俄后悔得要死,但也只能哑巴吃黄连。
不过,左宗棠在备战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,那就是兵源问题,当时朝廷给他的兵并不多,而且吃空饷严重。
为此,左宗棠剔除空额,汰弱留强,招募新兵,最终带着七万多士卒出征了,但这些人中能够打仗的精锐,也只有两万多不到三万人,而阿古柏则有四五万军队,骑兵占三分之一以上。
1876年,左宗棠以六十四岁高龄出征了,他命人准备了一口棺材,发誓要么收复新疆,要么埋骨荒漠。
当然了,左宗棠出征前,已经制定好了战略,采取“先北后南”、“缓进急战”的策略,分四路大军出击,并提前在哈密等地建造了粮站,命人囤积粮食、兴修水利,这些都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举措。
由于左宗棠准备充分、战略得当,再加上其个人魅力让士气大振,结果仅仅花了一年多时间,清军就收复了除了伊犁之外的所有失地,阿古柏及手下头领数千人被处死,不过阿古柏长子伯克胡里及白彦虎遁入沙俄,成为漏网之鱼。
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国土被收回,这是清朝第一次向列强主动发起进攻,并获得胜利的战争,这是何等壮举啊!
但这还没完,战后左宗棠一直上书朝廷在新疆设省并收回伊犁,引渡伯克胡里及白彦虎等人,那他能够如愿吗?
03,应对沙俄,壮士长歌。
当时沙俄确实比较强大,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,曾派遣军舰到天津港口给清廷施压,这就导致清廷倾向于用和平手段收回伊犁。
但是,沙俄当时刚刚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,已经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大了,左宗棠很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,觉得武力收复新疆也不是不可能。
尤其是,沙俄当初不相信左宗棠可以收复新疆,曾派人对清廷说,等到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后,再归还伊犁,在此之前由沙俄代为管理,但清朝收复新疆之后,归还伊利也就合情合理了,只不过沙俄一直装糊涂。
只因回乱未靖,代为收复,权宜派兵驻守,俟关内外肃清,乌鲁木齐、玛纳斯各城克服之后,当即交还。
左宗棠多次上书朝廷,劝说朝廷尽快收复新疆,但朝廷却跟沙俄签订了一个《里瓦几亚条约》,只收复伊犁一座孤城,伊犁周边大片肥沃的土地都割给了沙俄,并且清朝还赔偿沙俄五百万卢布作为管理费,还承诺俄国商人在蒙古、新疆贸易免税。
这简直是奇耻大辱!左宗棠义愤填膺地上书朝廷,痛斥条约的签订,把那个表示愿意继续征战,收复伊犁。
左宗棠的话打动了朝廷,朝廷治罪签订条约的大臣治崇,并派遣曾纪泽前往沙俄继续攀谈。
但是,左宗棠他跟就不相信完全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,就能够收回伊犁,他决定以武力作为胁迫,帮曾纪泽一把。
1880年,左宗棠不顾慈禧太后的反对,分三路大军向伊犁挺近,这一年他已经六十八岁高龄了。
左宗棠在出征前曾上书朝廷,“壮士长歌,不复以出塞为苦也,老怀益壮”,他明知道自己这么做是抗命之举,但为了国家利益,他在所不惜!
沙俄听说左宗棠将要进攻伊犁,于是一面从国内调兵遣将,另一面又派遣军舰在辽宁、天津和山东沿海一带活动,对清朝进行威胁。
清朝迫于压力,于是下令将左宗棠召回,左宗棠无奈之下只得撤回,但他临走前让刘锦棠代替自己继续进军,一定要威慑住沙俄。
不过,沙俄因为担心清廷全面开战,就在谈判桌上认怂了,与清朝签订了《中俄伊犁条约》和《陆路通商章程》,虽然赔款上有所增加,也没有收回伊犁全境,但好歹伊犁大部都被收回,沙俄在清朝的特权也有所削减,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。
如果不是因为左宗棠被召回,他肯定是要武力决绝伊犁问题的,后来他听说条约的具体内容,仍然感到愤愤不平,曾对刘锦棠说,“伊犁仅得一块荒土,各逆相芘以安,不料和议如此结局,言之腐心”,可见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满,但也无可奈何。
左宗棠入京后,被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所嫉恨,他虽然担任军机大臣,并在总理衙门行走,但并不受人待见,尤其在练兵、治河、禁烟等问题上,与朝堂上那些庸碌之辈的意见不合,因此他过得并不舒服。
1881年,左宗棠自请外放,朝廷也乐得其所,便任命他为两江总督、南洋通商大臣,他由此开启了新的征程。
04,督师抗法,抱憾而终。
1882年,沙俄正式交还伊犁,之后左宗棠数次上书在新疆建省,最终在1884年的时候得以实现,新疆事务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。
不过,转眼到1883年,法国就开始侵占越南了,中法战争爆发,左宗棠让王德榜等人组建恪靖定边军,准备开赴越南作战,但朝廷并不让他亲赴前线。
在随后的战争中,清军一败再败,福建水师全军覆没,越南丢失大半,台湾也岌岌可危。
眼看战火就要烧到内陆了,朝廷派遣李鸿章作为主帅奔赴广东,但他见法国海军十分厉害,便不敢发起进攻;他又担心自己出来的时间长了,北洋水师会失去掌控,于是撒丫子跑了。
左宗棠见李鸿章如此,气得破口大骂,于是上书朝廷,请求奔赴前线,朝廷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,他以七十一岁高龄再次出征。
左宗棠来到福建后,一方面积极布防,另一方面组建恪靖援台军,奔赴台湾,在安排完这一切后,他准备在越南与法军决一死战。
左宗棠的布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法军攻打台湾未果,于是将兵力集中在越南,大战即将爆发。
1885年三月,法军主动进攻谅山,冯子材等人率领黑旗军、恪靖定边军痛击法军,取得了镇南关大捷,极大鼓舞了士气。
这个时候,清军就应该主动乘胜追击的,但法国在战败后主动向清廷求和,清廷中求合派适时站了出来,朝廷最终下令左宗棠撤军。
为了达到目的,求合派还诬陷恪靖定边军的将领王德榜等人,致使他们丧失兵权,左宗棠也失去了对恪靖定边军的掌控。
当时,李鸿章是主张求和的领袖人物,认为可以把镇南关大捷当做求和契机,但左宗棠却认为,打了胜仗却要跟法国议和,那以后列强都敢在清朝头上拉屎了,中华将永无宁日!
但是,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铁了心求和,左宗棠的建议则被埋没,与法国的议和很快就达成了,越南自此脱离清朝的掌控。
听说议和达成了,左宗棠死得病倒了,1855年九月病情恶化,随后去世,享年七十三岁。
左宗棠临死前曾对人说,此次越南战事,是决定中国是强是弱的一个关键点,他未能南下收复云南,从而扬我国威,为此感到非常遗憾,可谓死不瞑目!
惟此次越事和战,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。臣督师南下,迄未大伸挞伐,张我国威,遗憾平生,不能瞑目!
左宗棠一死,李鸿章就展开了对他的清算,尤其是胡雪岩,被整得家破人亡。
总结一下:左宗棠虽然大器晚成,但能力出众、眼光长远,他收复新疆、痛击法军,由此成为清朝唯一一个两次击败列强的统帅,他还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,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人,说他近妖是毫不为过
值得一提的是,左宗棠才能卓越,曾自诩为诸葛亮,他的一个友人很不服气,后来他在闽浙总督任上平乱,与友人谈笑间捷报就传来了,友人佩服不已,甘拜下风,可见他并非自吹自擂。
左宗棠的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,当清朝满朝大臣都浑浑噩噩的时候,他为了应对列强而运筹帷幄,提前布局,并积极参与洋务运动,创办了许多军工厂,也大力发展民族工业,通过壮大自己的方式来迎接未来的挑战。
时至今日,新疆还有祭祀左宗棠的左公祠,从兰州到肃州,从河西到哈密,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,左宗棠当年进军的一路上,现在还有他当年种下的左公柳,这是他造福后人之举,可见他当时对新疆是何种感情,当时又有几人能做到如此?
发生哪些事让你开始相信因果?
“老板娘,告诉你一个好消息”
“什么好消息?你中了500万要分点给我?”
“我说了你肯定会开心的,阿勇”
“他?他死了?”
以上是以前手底下的一个员工和我的部分对话。她叫阿琴,是唯一个和我还有联系的老人,其余的都被我拉黑了。
刚才,她突然发信息给我,说要告诉我一个好消息。
我都被人陷害落魄成这样了,还会有什么好消息?我就顺势调侃她是不是中了500万准备要分点给我。
她却忽然提起了一个人,阿勇。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。我恨不得他立刻就死去。
于是就把我对他的恨意,通过手机键盘传达过去给阿琴,“他?他死了?”我发誓这仅仅是一句单纯地,因为恨而脱口而出的话。没想到最后竟戏言成真!我不得不感叹人生在世,因果循环……
事情要从前几年开始说起。前几年,我老公开了一个鞋厂,拉的他最信任的朋友阿勇入伙。
阿勇年近40,看起来是个胆小的打工人,老老实实打了半辈子的工,没有想过要自己创业。当初老公找到他,要和他一起创业的时候,他是有顾虑的。
毕竟现已中年,有一大家子要养,一个月没收入老婆孩子就要面临饿肚子。
老公看破他的心思,跟他保证,工厂不要他投一分钱,而且还分20%的股份给他,外加每个月5000元工资。
他那时在别人工厂上班,一个月拿6000多,和老公合股,月薪看似少了,但赚钱了年底有20%的分红。最重要的这是自己创业,自己当老板,不用受别人的气。即使亏了他也没投一分钱,最多一年就比打工少拿1万多块钱就是了。
他这次没有考虑,答应了。
我当年一点都看不懂老公为何这么傻,为何非要拉这么个人入伙。都说“合伙生意不好做”,他一点都不为以后着想吗?而且,只有自己投钱,最后要分那么多股份出去,一度我都要怀疑老公脑子出问题了。
厂子开起来以后,老公前期负责跑市场,采购。阿勇负责工厂运营。不得不说,他真是管理工厂的一把好手,把他放在哪个位置他都能做,鞋子的每一道工序对于做了十几二十年的他驾轻就熟。工厂给他安排得井然有序。
慢慢地生意就做起来了,别说,还挺好。老公开始带他出去应酬,见客户,逛档口…一点防人之心都没有,完完全全把他当成了自家兄弟般看待。
他开始也安分,挺会为厂里着想。
转变是在他老婆去厂里上班了之后。
他老婆是个斤斤计较爱慕虚荣的女人。
一上来就要我们给她安排一个管理的工作。我老公没办法,看在阿勇的面子上,给了她一个管理的位置。本来是不需要特意招人的,既然她都开口了,为了留住阿勇,老公每月多花将近1万(管理的工资+她做货计件的工资)请了阿勇的老婆这尊大佛在厂里坐着。
阿勇的老婆在厂里员工面前,仗着自己老公是合伙人,耻高气扬。
可以说她的到来,是工厂败落的开始。
事情只要开了一个口子,就会有第二次,第三次…
人一旦索到一点甜头,就会索求无度…
接下来工厂生意变差,阿勇在他老婆和丈母娘的双重压力下,又招了他的大舅子进来。他大舅子好吃懒做,被无数工厂炒过,已经赋闲在家好几个月。不是阿勇特招,他估计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找得到新的工作。
老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总是怕伤了和阿勇之间的感情。
阿勇过一段时间又借口说他忙不过来,又招了一个有亲戚关系的大师傅,兼顾管理工厂,替他分担。招了才跟老公说。老公只能笑笑,还是没有出声。
老公一味怕伤和气,整个厂几乎都是阿勇的人了。光是付给他和他家人亲戚的工资都占了厂里工人工资的绝大部分。而有些人,几乎是站着茅坑不拉屎,白白给的工资。生意好没什么,生意差我们也承受不住。
老公开始要套信用卡发工资。
慢慢地,信用卡也撑不住了。
又借网贷…
接下来一年,刚好又碰上疫情…
双重打击下,工厂最后倒闭。
为了开这个工厂,老公投进去几十万,又刷信用卡、借网贷几十万,全亏完。一夜之间,我们倒欠别人差不多上百万债务。
直到我们工厂倒闭那一刻,都不知道原来阿勇一早就在暗中捣鬼。
厂子开起来大概半年左右,他曾经背着我们偷厂里最火的那套楦头去卖给“别人”。要知道我们虽然和别的工厂做的鞋子外观可能一模一样,但是楦头是自己工厂独有的。有些鞋子,楦头开好了,穿起来就是舒服。别看外观一模一样,哪个更舒服,只有上脚了才知道。很多外国客户指定要用我们这套楦头的鞋子。所以客户一有返单,马上就下给我们。前期我们工厂主要靠这套楦头赚钱。
后来不知怎么的单子就慢慢地少了。直到最后才发现是阿勇搞的鬼。
说是卖给别人,其实是他的表弟。表面上工厂是他表弟的,也是最后才知道其实是他自己的。诓骗了很多人,包括我们自己。跟我们合伙期间,悄悄搞垮工厂,抽掉工厂精髓,偷取工厂订单,抢走我们客户…自己用别人的名义另开工厂。暗中把我们的客户全给悄悄拉走…老公后悔不已,当初不该如此信任他,让他全程参与厂里的所有的事情——包括面见客户,报价等。
直到我们工厂彻底倒闭,他又掩人耳目,借口说从别人手中盘过来的,继续当他的老板。
老公完全没有想到阿勇是这样的人,有这样的心机,所以注定成为一个失败者!商场如战场,这句话一点没错。
我们最后没有去找阿勇讨说法,因为觉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。就这样我们带着对他的恨,离开了那个地方。
一晃过去两年。期间听前面那个阿琴偶尔提起过他的工厂也是办得不怎样。因为海外的疫情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,他做的客户,基本都是我们之前的老客户。原以为这个疫情很快就能结束的,没想到一来就来了两年,工厂倒闭了一批又一批,疫情完全没有彻底消失的意思。
他的工厂本就是从别人手上抢过去的。得来的一切太过容易,几乎没有成本,如此大便宜,一般人肯定不想轻易撒手。他也是。
本就是个不舍得下本的人。估计后面疫情为了撑住工厂,下了重本,所以不甘心收手,拖拖拉拉做了两年,我也能想象得到一个疫情期间新开的小厂,要撑过这两年肯定不容易的。只要疫情还没结束,他又不转换方向,只做外贸,估计倒闭也是迟早的事情。
种什么因,得什么果。听说他工厂生意不好,给我乐的。终于遭到报应了。可我没想到更大的报应还在后头…
也就是今天,阿琴突然发信息说要告诉我一个好消息,她提到了阿勇,这个我心里一直在恨的人。我随口应她一句,是不是他死了?结果居然被我随口蒙对了!当时立马吓了我一大跳。我不太敢相信,还特意回拨了一个视频电话回去,询问清楚。
原来,前两天晚上,阿勇在酒吧接待完客户,喝了很多酒。他没有叫代驾,而是坚持自己开车回去。回到半路,他的车子撞上了前面的泥水车,那个泥水车刚好是他们村村民开的。
责任在阿勇,他酒驾,又超速,是他从后面撞上别人的。刚好撞在驾驶位这一边,撞得满头是血。
事故发生后不久被送去医院抢救,第二天听说没抢救过来。
虽然这两年我一直恨他,最阴暗的想法最多就是希望他工厂倒闭,最后落跟我们一样的下场。可真不曾有心诅咒过他去死。这一下突然听到他的死讯,没有想象中的快感,只感觉人生真的非常唏嘘无常!
或许真的也是因果报应吧!只不过这报应,重了一些……
字开头的诗句?
1、苏字开头诗句:
苏武天山上,田横海岛边——《奔亡道中五首》李白
苏武在匈奴,十年持汉节——《苏武》李白
苏合昼氤氲,天花似飞蝶——《问岳禅师疾》贯休
苏武才为典属国,节旄空尽海西头——《横吹曲辞?陇头吟》王维
苏武执节归,班超束书起——《杂曲歌辞?壮士行》鲍溶
苏武节旌尽,李陵音信稀——《边思》张祜
苏晋长斋绣佛前,醉中往往爱逃禅——《饮中八仙歌》杜甫
苏侯得数过,欢喜每倾倒——《雨过苏端》杜甫
苏侯据鞍喜,忽如携葛强——《壮游》杜甫
2、打字开头诗句:
打破蜘蛛千道网,总为鶺鴒两个严——《寄二严》韦应物
打鼓泊船何处客,捣衣隔竹是谁家——《夜酌溪楼》殷尧藩
打桨天连晴水白,烧田云隔夜山红——《将入关行次湘阴》曹松
打鹊抛金盏,招人举玉鞭——《公子行》黄损
打起黄莺儿,莫教枝上啼——《春怨》金昌绪